新闻  |  法律移民 繁体  
陈冠英律师事务所

逐步开放国境 中国再松绑

针对美国等125国 放宽防疫管制 准许自第三国转机入境 发给健康码

2022年07月12日   维加斯新闻报
文:罗越

  △自6月13日中国驻美使馆发布通告,对美国公民赴华签证受理范围进行调整,包括在疫情严重期间暂停的探亲和团聚签证、赴华工作签证等,都重新被列入受理范围之后,中国再进一步放宽边境管制,除了砍半入境隔离时间,也对来自125国旅客,宣布降低入境防疫门槛。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7月1日发布通知,放宽对美国公民入境中国限制。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美国公民现可申请并获得从美国或第三国前往中国的绿色“健康码”,另亦允许美国公民经第三国转机到中国。此前“健康码”只发给从美国直飞中国的美国公民。
    这次中国逐步开放国境,放宽对象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洲、日本、韩国等125个国家部分入境防疫措施,取消和简化多项手续,包括不再要求登机前12小时内进行抗原检测、不再指定检测机构等。
    这是两年半来中国首次较大规模“微松绑”入境规定,自2020年3月28日起,中国暂停外籍人士入境,基本上只允许出于奔丧、探望危重病亲属等人道主义原因才给签证。2022年6月13日中国开放探亲团聚签证及赴华工作签证。如今, 进一步“微松绑”,预期,将有助提升跨境旅客出行意愿及国际航班班次。影响所及,目前已使入境航线搜索量大增,估计赴中机票价格可望略降。
    据中国大型旅游平台携程数据显示,入境中国航线的搜索量近日环比增长了54%。分区域来看,港澳台入境航线搜索量最多,占比达到21%。而日韩、欧洲及大洋洲入境航线搜索量环比增幅最高,分别为77%、68%及67%。目前欧洲入境航班均价呈一定下降趋势,预估随着入境需求进一步释放,大学生占比较高的航线,势必会迎来更多学生入境潮。
    虽然中国对入境限制“微松绑”,但目前从美国赴华的航班仍然是“一票难求”,美中机票价格甚至高达上万美元。中国放宽入境措施后,估计相关机票价格可望略降,但受限航班仍有限,以及不少海外中国人回国在登机前必须同时进行多项检测等不便,降幅恐有限。

机票票价 有望降低

    然而尽管直飞航班数量相当有限,因而美国直飞中国大陆机票价格预估降幅有限,但这次较大规模“微松绑”入境规定,允许从第三国转机赴中后,预期将会驱使部分旅客改为经由第三地转往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竞争之后,可望使旅费逐步降低。
    中国近来陆续放宽防疫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28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中国人员的隔离时间和居家监测时间减半,由「14+7」天缩短为「7+3」天。
    不过,有意前往中国的朋友,仍然需要注意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的调整外籍人员赴华签证申请手续的通知。基本上,申请人仍需前往所属的各个领区的领事馆进行签证,详细了解各领事馆发布的最新签证政策通知是必要的。
    而面对不时调整的新移民政策,我们必须有所认知,任何移民法规、措施编订,都是大工程,也很可能影响到所有的移民朋友,相关移民讯息必须要专业的掌控,毕竟美国移民法律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要进行任何相关的动作或决定,找到值得信赖又专业的律师团队从旁协助是不可或缺的,拉斯维加斯的陈冠英律师事务所,办了二十多年的移民业务,堪称个中翘楚,打个电话702-638-8886或 702-308-4915,微信号“EricChenLaw”,就是搞清楚一切问题最简单的方法了!

逐步开放国境 中国再松绑

阅读: 257045

推荐阅读

政策任务加码 移民局业务扛不下

拜登政府的移民政策一直是野党及媒体批评的重点! 而挖东墙补西墙的权宜之计,可能解决了

不限中南美 全球偷渡客涌入美国

非法越境的偷渡客一直被认为来自中南美洲,然而情况不再如此,目前偷渡大军,已经俨然联合

非法越境人群 暗藏大量罪犯

非法越境的偷渡客屡创记录,然而根据日前一项政府资料,目前非法入境的无证移民,更骇人听

非法入美 中国偷渡客创纪录

尽管中国的经济水准大步向前,然而并没有留住人民外移的心! 除了正规管道之外,非法进入

因应梦想生计划 法院仍判违法

△德州南区联邦法院法官哈能(Andrew Hanen)9月13日再度裁定,「童年抵美

非法移民涌入 恐影响总统大选

「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
李梅 徐豫蓉 刘蕴琦 恒兴地产 吴维安 无限地产 兄妹地产团队 区域中心 爱家窗帘 UPS Chinatown 万通贷款 创享家集团 泛宇 美途国际旅游
新闻报微信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或由读者提供, 如有问题请电邮至: ad@lvcnn.com
© 维加斯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