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充满了我们熟悉的炊具,它们感受着人间的烟火气,浸润在岁月的长河里,纵使美食消失,这些炊具却依旧温馨、厚重,犹如醇香的老酒,历久弥香,让人回味。在姑父家里,就有着一种这样如皋人旧时惯用的炊具——糕箱。
这是一套圆形的糕箱,比常见的脸盆略小一点。它由一块雕刻着吉祥语的底盘,以及一块有着不少圆洞的分隔木,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咋一看,像极了一套精致的工艺品,这套糕箱是姑父年轻时的杰作。姑父十八岁就拜师学习雕刻,每天早起,步行经过如皋城郊的十六座桥,赶到师父家,先帮师父把水缸里的水挑满,然后才跟着师父学习技艺。或许是深知学习的不易,也或许是姑父自身天资聪敏,青年时期的姑父,便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雕花匠”,带出了十几个徒弟。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有人来我家打听姑父的住处,有的是请他雕刻床上的花板,有的是请他雕刻房屋上的“替木”,还有的是请他雕刻佛龛上的“二龙戏珠”。花卉、人物、龙凤,在姑父的刻刀下,总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姑父制作的这套糕箱,经过三十多年时光的打磨,摸在手里,仍会觉得木质细腻,温润如玉。多年前,每逢如皋人家结婚、贺寿、上梁、进宅,糕箱便繁忙起来,人们把浸泡好的糯米和籼米,磨成米粉,加上白糖水混合起来,先把糕箱底盘朝上,放好分隔木,将米粉均匀地筛到糕箱里,再用竹尺抹平,压实,扣上蒸屉,迅速地翻过来,小心地摘去糕箱,这时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年糕的雏形,它们被放入蒸锅大火猛烧。
氤氲的蒸汽中,人们盼望着年糕成功出锅,也盼望着他们的生活,真的能够像糕箱上所刻的字——人丁兴旺、幸福美满! 新出锅的年糕,雪白软糯,小孩子们用筷子蘸上一点食用胭脂红点上去,瞬间给年糕增色不少,也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喜庆。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姑父已从当年意气奋发的青年,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老板,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红木家具厂,富起来的姑父,仍然遵循着勤劳、好客的习惯,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庭院、炒菜做饭、迎来送往,事事不落。定制红木家具的人越来越多,当年人们热衷的花板床、基木、佛龛都几乎绝迹了。
超市里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糕点,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从前在满屋的热气中等待年糕出锅的场面,现在难得一觅。当年繁忙的糕箱,如今静静地躺在姑父厨房的柜子里。不过糕箱的模样伴着那蒸汽中的香味,早已镌刻在我们那代人的心中。
阅读: 944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