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十几岁那年,爷爷走了。 那时我们一家来美国虽然已有几年,但语言上仍是障碍,而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担起翻译与协调的责任。那一场丧礼,我记得的是家人的伤心交加,还有手忙脚乱的各种安排。要去哪里联络殡仪馆?要选什么样的仪式?怎么安葬?还有一笔不小的开销,最终也是靠长辈们协调分担才得以完成。身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未面对过死亡的我,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一个印象——人走了,原来还要处理那么多事情。 多年来,我参加过不少丧礼,有朋友的父母,也有远房的亲戚。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沉重的,但有一次经历,让我特别深刻。 那是我先生的奶奶,九十九岁高龄辞世。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跟着公公婆婆到三藩市扫墓祭祖,所以对这位长辈早已有了熟悉的情感。那一天的告别式让我意外地感受到平静与安详,因为整场仪式井然有序,没有人在慌张中争论,没有仓促的决定,只有一份沉稳与尊重。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在她过世的二十年前,我的公公与他的兄弟早已替母亲完成了生前契约与葬礼规划。那不是一种诅咒,而是一份未雨绸缪的体贴。他们早早谈妥了仪式、地点与形式,所以当生命真的画上句点时,留下的不是混乱,而是一种可以好好怀念的空间。 不久之后,我的公公某天打电话给我说:「你帮我们预约一下,我跟你妈妈也想把身后事安排好。」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生前契约,但我照做了,陪着他们去看了墓园、参观各种安息方式、选棺木、规划仪式流程……整整一天的走访,我第一次完整看见所谓的「生前契约」是怎么一回事。 最后,他们签完合约,交完款项,对我说:「这样你们以后就不用烦恼了,只要打一通电话,一切就能依照规划进行。」 那一刻,我心里涌上的,不是恐惧,而是感动。他们是真的爱我们,不希望我们在伤心的时候,还要奔波处理一大堆繁杂事务,不希望我们在情绪起伏中做出不确定的抉择。他们想留给我们的,是好好告别的余裕。 我也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死亡的准备,不只是对自己的交代,更是一份对家人的体贴与保护。它不是不吉利,也不是冷血规划,而是一份爱的延续。 现在我从事相关行业,只因为我走过、见过,也深深相信:准备好的离别,才能让留下的人,更专心去怀念;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也能在最后,透过一场平和而庄严的告别,静静说出来。 有些话,也许说出口不容易,但一旦开始了,心会慢慢安定下来。 如果你也有些关于人生终点的思考,却不知从何开始,也许我们可以聊一聊。 我愿意听你说,也愿意陪你一起了解。 咨询联系:Elaine Chan (702)772-7768/[email protected]
© 维加斯新闻网和维加斯新闻报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隐私权政策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vcnn.com Software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