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立贝卡/综合报导)站在区域司法中心的台阶上,Arbor View中学高三学生Brayden Boulter没有谈论自己的未来规划、即将到来的毕业典礼,或是高中生涯的最后时光。他谈的是位于西北拉斯维加斯山谷、距离他学校仅几步之遥的一处「危险」人行横道。 他的高三同学、18岁的McKenzie Scott在穿越这条马路时,被一名疑似酒驾的驾驶撞击身亡。 Boulter说,那里真的很危险。我以前每天早上走路去学校时,经过那个人行道都得格外小心,那里需要更好的警示灯号与更严格的交通执法。 在Scott遇害后,5月6日另一位行人—23岁的Joree Odabi于Warm Springs路和 Torrey Pines大道附近被疑似酒驾者撞击身亡后,行人安全议题登上了当地媒体版面。 Scott遇害后,民众在她出事地点、学校门前的North Buffalo大道发起「Justice for McKenzie」游行。 Ashley Brewer也是参与者之一。她的儿子是Arbor View中学的九年级生,4月11日就在同一个人行横道上骑自行车时被车撞伤,造成右腿螺旋性骨折。 Brewer表示,我宁愿是我受伤,也不希望看到这些孩子出事。我儿子倒下时,那辆Toyota的轮胎离他的头只有几英寸远。 --「所幸,人们还会感到愤怒」 每一次行人命丧车祸都是悲剧,但McKenzie Scott的死,似乎更深刻地触动了社区。 长年推动拉斯维加斯山谷行人安全的倡议者Erin Breen说,社区的反应让我感到庆幸,人们还会感到愤怒。 Breen是UNLV(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交通研究中心旗下「道路公平联盟计画」(Road Equity Alliance Project)的负责人,近30年来致力于改善当地交通安全。 Breen表示,在南内华达,行人安全已是困扰多年的老问题。从我投入交通安全教育以来,年年都能见到为汽车而非行人设计的街道所带来的悲剧。 根据大都会警局统计,截至5月4日,今年拉斯维加斯地区的行人死亡数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19%,从27人减少至22人。 但Breen指出,2024年的总数或许不是衡量交通安全成效的理想参照基准—当年仅大都会警局辖区内就发生了63起致命行人车祸。 她说,整个2024年,克拉克县的行人死亡总数接近100人,确切数字是97人。相比之下,2009年仅有29人丧命。 尽管如此,根据内华达州公共安全部资料,2025年前四个月克拉克县的行人死亡总数,已较2024年同期下降26%。 虽然Breen倾向将肇事责任归咎于驾驶人,但大都会警局发言人Robert Wicks认为,行人本身也需提高警觉。 Wicks说,截至5月7日,警局辖区内今年发生的致命行人车祸中,有六成为行人违规导致。 Wicks表示,很多时候,人们是在禁止穿越的地方横越马路,这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这是整个社区的议题,不能只怪交通或行人。每个人都该提高警觉,并遵守交通规则。 以Brewer儿子的车祸为例,大都会警局的报告指出,他是「冲入车道」,因此被判定为肇事方」 Brewer不同意这份报告。她表示,这几周她情绪低落、饱受愤怒折磨,部分原因是她在Scott出事前,就已警告这个人行横道的危险。 4月25日,Brewer寄信给克拉克县学区警察局交通部门,在信中她形容Buffalo 大道上这段路不安全,甚至是个充满敌意的环境。 她在信末询问,是否能申请设立交通协管员(crossing guard),或至少为人行横道设置警示灯。 Brewer表示她从未收到任何回复。对此,学区一位发言人表示,需透过公共记录申请程序,才会进一步回应这封信的内容。 --潜在的解方 Scott不幸身亡后,拉斯维加斯市发言人Jace Radke透过电邮表示,市府目前正在该地区进行交通研究,将需要收集数据,并花费一些时间完成。 Radke也指出,目前学校周边的交通控制设备、安全设施、标志与人行道均运作正常,且设置位置合宜。 他并提到,市府正在执行一项试办计画,在Cimarron高中与Gibson国中设置交通协管员。虽然部分国中已有交通协管员,但大多数仍未设置。 截至目前,Cimarron是学区内唯一设有交通协管员的高中。 该试办计画目的是评估在中学甚至高中设立交通协管员的成效,预计会持续至本月底。 多数专家认为,若要打造更安全的街道与人行空间,需透过多元策略共同实施。 利害关系人一致认为,这将包括升级人行横道基础设施、加装警示灯、提高行人自我防护意识,还有最重要的—要求驾驶遵守交通规则。 Wicks说,这当中涉及很多层面:教育、执法与工程,但如果大家都能遵守本来就存在的法规,事情就不会失控,也不会发生那么多致命事故。
© 维加斯新闻网和维加斯新闻报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隐私权政策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 lvcnn.com Software ©2018 Las Vegas Chinese News Network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