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十幾歲那年,爺爺走了。 那時我們一家來美國雖然已有幾年,但語言上仍是障礙,而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擔起翻譯與協調的責任。那一場喪禮,我記得的是家人的傷心交加,還有手忙腳亂的各種安排。要去哪裡聯絡殯儀館?要選什麼樣的儀式?怎麼安葬?還有一筆不小的開銷,最終也是靠長輩們協調分擔才得以完成。身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從未面對過死亡的我,從那時起心裡就埋下了一個印象——人走了,原來還要處理那麼多事情。 多年來,我參加過不少喪禮,有朋友的父母,也有遠房的親戚。每一次的離別都是沉重的,但有一次經歷,讓我特別深刻。 那是我先生的奶奶,九十九歲高齡辭世。我們幾乎每年都會跟著公公婆婆到三藩市掃墓祭祖,所以對這位長輩早已有了熟悉的情感。那一天的告別式讓我意外地感受到平靜與安詳,因為整場儀式井然有序,沒有人在慌張中爭論,沒有倉促的決定,只有一份沉穩與尊重。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在她過世的二十年前,我的公公與他的兄弟早已替母親完成了生前契約與葬禮規劃。那不是一種詛咒,而是一份未雨綢繆的體貼。他們早早談妥了儀式、地點與形式,所以當生命真的畫上句點時,留下的不是混亂,而是一種可以好好懷念的空間。 不久之後,我的公公某天打電話給我說:「你幫我們預約一下,我跟你媽媽也想把身後事安排好。」我當時還不知道什麼叫生前契約,但我照做了,陪著他們去看了墓園、參觀各種安息方式、選棺木、規劃儀式流程……整整一天的走訪,我第一次完整看見所謂的「生前契約」是怎麼一回事。 最後,他們簽完合約,交完款項,對我說:「這樣你們以後就不用煩惱了,只要打一通電話,一切就能依照規劃進行。」 那一刻,我心裡湧上的,不是恐懼,而是感動。他們是真的愛我們,不希望我們在傷心的時候,還要奔波處理一大堆繁雜事務,不希望我們在情緒起伏中做出不確定的抉擇。他們想留給我們的,是好好告別的餘裕。 我也才真正體會到,原來死亡的準備,不只是對自己的交代,更是一份對家人的體貼與保護。它不是不吉利,也不是冷血規劃,而是一份愛的延續。 現在我從事相關行業,只因為我走過、見過,也深深相信:準備好的離別,才能讓留下的人,更專心去懷念;而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愛,也能在最後,透過一場平和而莊嚴的告別,靜靜說出來。 有些話,也許說出口不容易,但一旦開始了,心會慢慢安定下來。 如果你也有些關於人生終點的思考,卻不知從何開始,也許我們可以聊一聊。 我願意聽你說,也願意陪你一起瞭解。 諮詢聯繫:Elaine Chan (702)772-7768/[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