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导)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正处于低点。双方征收超过100%的高额关税,几乎断绝贸易往来;彼此也都在争夺21世纪的主导技术,如人工智慧(AI)。一场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正在展开。上一场冷战中,这类竞争最终在柏林空运(Berlin airlift)与古巴飞弹危机等热点上爆发冲突。如今,美国的决心很可能将在台湾问题上受到考验——而这个时机可能比多数人想像得更早。
综合《经济学人》与其他外媒报导,中国大陆声称台湾是其领土,并表示若台湾宣布独立,将准备好发动攻击;但台湾则希望继续维持作为一个自我治理的民主政体。美国则以一种极其脆弱的「战略模糊」来调和这项矛盾:一方面防止台湾正式脱离中国大陆,一方面又反对以武力解决争端,同时对台军售,却并未明确承诺提供安全保障。
近年来,美中对峙日益紧张。台湾过去三届总统大选均由民进党(DPP)胜出。自2010年起,随着本地企业台积电(TSMC)在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取得主导地位(包括用于人工智慧的晶片),台湾的经济重要性大幅上升。中国大陆的国防支出以现值计算已成长三倍,逐渐侵蚀了美国在亚洲曾经具备的压倒性军事优势。
美国战略界抱持一丝希望:只要美国能对中国大陆展现出足以「可信威慑」的军事意图,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会暂缓其毕生追求的「中国大陆统一」目标,因为台海战争将会是一场灾难,外界都认为,习近平为何要冒着让自己的历史定位与共产党的未来毁于一旦的风险,仓促发动可能失败的战争?
然而,三项新变化让这套假设变得岌岌可危。
第一,美国在川普领导下正在丧失威慑力:川普与其鹰派支持者高喊「以实力求和平」,并以贸易战与对欧洲的冷落作为证据,声称美中对抗已成其外交政策核心。
不幸的是,贸易战正产生相反效果。川普在2024年曾表示,若陆进攻台湾,他会加征关税:「我会对你们课征150%到200%的税」。如今,美方对中关税已达145%。换句话说,美国已经使出杀手锏。这场贸易战变成谁能承受更多痛苦的比拼,而陆可能认为自己胜算更大。
保护主义也伤害了美国的盟友。台湾遭征收32%的关税,川普还要求台积电将工厂迁至美国。澳洲、日本与南韩也面临关税与「与中国脱钩」的压力。虽然亚洲国家不太可能与美国断绝安全联盟关系,毕竟它们也没有其他选择(南韩卸任总理就曾谈及此事),但面对是否要为台湾而战,这些国家会更加犹豫不安。
第二,中国大陆对台策略不再只是「一次大规模开战」:陆仍在为武力攻台进行部署,最近的「联合利剑」军演就出动了38艘舰艇包围台湾。但中方也在操演一系列全新的「灰色地带」战术——不直接开战,却施加更严重压力。
这些战术包括临时封锁、对台湾周边船只实施海关检查,手段则依赖近年大幅扩张的中国大陆海警部队。陆的目标是削弱台湾的主权感,并让台湾民众对美国是否有能力或意愿援台产生怀疑。
许多商船企业可能会顺从封锁。国际社会对单次挑衅的批评声音也可能会变弱,尤其是自2023年起,中国大陆外交攻势奏效,已有70个国家表态支持其「一切统一努力」,从而为检查到攻打等行动提供了国际掩护。
第三,台湾政界长期以来的功能失调,也成为北京灰色战术试图加以利用的弱点。尽管多数台湾人不愿接受共产政权的统治,岛内政治却陷入极化与自满交织的恶性循环。去年选后,总统赖清德必须与由国民党主导的国会以及一股新兴的第三势力共同运作,导致政治僵局,使得台湾难以果断提升国防预算、降低能源依赖,或强化应对危机的能力。赖清德对中国大陆渗透行动的强硬反制,也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对立与政治分裂。
即便川普最终在贸易上让步,这些因素可能仍会在台湾内部引发恶性循环。如果美国对保卫台湾的承诺变得动摇,台湾的抗战意志也可能跟着减弱;而若台湾不愿自我防卫,美国更难有动力出手援助。
这可能造成一条危险轨迹,台湾在未发一枪的情况下逐渐落入中国大陆势力范围。诚然,川普可能随时选择升高冲突,但与其冒着与中国大陆爆发核战的风险,他更可能选择让台湾「悄然滑走」,甚至与中国大陆达成某种实质放弃台湾的协议。
而这将是对台湾民主的巨大灾难。最终,台湾甚至可能选出一个亲中政府。西方对晶片供应的信心也将陷入恐慌。
这不一定会立即终结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但想重建影响力,将需付出庞大代价。解放军可释出资源,加强全球投射能力;而美军则需将重心从第一岛链(靠近中国大陆)撤至日本至关岛的第二岛链。亚洲盟国若要恢复信心,将需要新的经济与军事条约。否则,它们可能考虑自行发展核武。
川普希望展现「强硬姿态」,他的保护主义与对盟友的强势态度本意是让美国再次强大,但实际上却削弱了美国保卫台湾的能力。北京当局不会对这一矛盾视而不见。
过去,习近平可能认为应该耐心等待收回台湾的时机。但如今,他或许认为自己正面临「稍纵即逝的机会」,非出手不可。
阅读: 167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