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一名菲裔長者在內華達州自家車庫遭暴力攻擊。全案原被認定為仇恨犯罪,但兩年後,施暴者僅獲90天刑期,理由是「精神疾病」。
本案引發亞裔社群震怒,也讓我們必須重新追問:
--當仇恨被法律淡化,誰的安全才算數?
--當司法無力,社區該如何自保?
*九十天的判決,換來社群的憤怒
2023年5月,75 歲菲裔長者阿瑪迪歐.奎恩達拉(Amadeo Quindara)在自家車庫遭暴力攻擊。全家原以為司法會伸張正義,傳達「反亞裔暴力在內華達沒有立足之地」的訊息。然而兩年後,施暴者在認罪協議下僅被判處 90 天監禁——對受害家庭與亞裔社群而言,這是羞辱,更是背叛。
*從仇恨犯罪到「精神健康事件」
施暴者克里斯汀.倫茨(Christian Lentz)承認入室及虐待老人罪,檢方也認定案件具仇恨犯罪性質。但法院最終卻接受辯方以「精神疾病」減刑的說法,把整起事件重新包裝為「精神健康事件」。這個法律敘事抹去了重要背景:案發前一天,倫茨對奎恩達拉喊「講英文!」——在許多移民耳中,這句話就是威脅與歧視的前奏。
*精神疾病可以存在,種族仇恨也同樣真實
我們必須同時承認,精神疾病真實存在,種族仇恨也真實存在。兩者並不互斥,更不能用其中一個去掩蓋另一個。奎恩達拉至今仍因腦部出血留下記憶障礙,無法自行開車,行走需人陪伴。比起減刑理由,這位長者的日常困境才是最沉重的事實。社區要問:一樁仇恨犯罪,還要多嚴重,才能被真正承認?
*當法律無力,社區必須自我保護
本案凸顯幾個殘酷現實:受害者無法對量刑上訴;認罪協議一旦成立,幾乎無法推翻;輿論壓力往往難以改變法庭決定。因此,我們需要爭取制度改革:1. 設立仇恨犯罪最低刑期標準 2. 認罪協議前,檢方須與受害者家屬充分協商 3. 強化對長者與移民等弱勢族群的法律保護。同時,社區也應透過民事訴訟、公共倡議與法律教育,建立自我防護的力量。真正的安全,不是法院施捨,而是社群團結的成果。
*正義遲到,不等於終結
奎恩達拉的家屬說:「我們覺得必須繼續奮鬥。」我們也是。每一次對仇恨犯罪的減刑,都是對少數族群的二度傷害;每一次對長者痛苦的忽視,都是對人性尊嚴的消磨。即使法庭讓我們失望,我們依然可以在社區——站起來、說出口、行動起來。
案發時間:2023 年 5 月
受害者:75 歲菲裔長者阿瑪迪歐.奎恩達拉
施暴者:克里斯汀.倫茨(Christian Lentz)
判決結果:90 天監禁(認罪協議)
罪名:入室罪、虐待老人罪(檢方認定具仇恨犯罪性質)
爭議點:法院以精神疾病為由減刑,弱化種族動機
現況:受害者留有記憶障礙,生活需他人協助
〔文|內華達亞太裔公民權益協會〕
Amadeo Quindara 仇恨攻擊案 案件回顧
--時間地點
2023年5月30日,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 Mountain’s Edge 社區,75歲菲律賓裔退休長者 Amadeo Quindara 在自家車庫內與妻子以塔加洛語交談,遭到鄰居 Christian Lentz 無預警攻擊,頭部重創、顱內出血,傷勢嚴重須急救。
--前兆言行
案發前一天(5月29日),Lentz 曾對 Quindara 夫婦及其朋友高喊「講英文!」(“Speak English!”),動機迅速引發「仇恨犯罪」的判定。
--指控與認罪
檢方以「入侵住宅」與「對長者施暴致重傷」兩項重罪,並加註「仇恨動機」起訴 Lentz。2025年4月21日,Lentz 達成認罪協議,以「有罪但精神不正常」(guilty but mentally ill)方式認罪。
判決結果(2025年8月4日)
法院判處 Lentz 監禁 90 天、緩刑 5 年、並須接受 3 年精神治療;另命其支付7,000 美元作為 Quindara 家庭的補償。與受害家庭原要求的 4 到 10 年刑期及逾 83,000 美元的醫療與安保補償相比,判決大幅低於期待。
|